•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国学之道(38)之人文精神

    发布时间:2025-08-10 点击次数: 作者:徐小跃 来源:现代快报

    文明和人文概念都来源于《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易-贲》),此之谓也。作为六十四卦之一的“贲卦”的卦名“贲”(音为bi),其卦象是下卦为离火,上卦为艮山。“贲”的意思就是修饰。“文明以止,人文也”正是人类对对象所进行的全部有关“文饰”的活动。如何让人类将他们所作用和实践的项目合规律、合目的而不杂乱无章地创造出来乃是文饰工作的重要环节。所以使对象不乱就成为“文”“文明”“人文”归止的方向和目标了。这也是“文”要给我们呈现的第三种内涵。“五色成文而不乱”(《礼记·乐记》),此之谓也。具有修饰意义的文明活动的开展以及归止文明的人文活动进行始终需要遵从“文”的“不乱”之旨。“凡文之属皆从文”(《说文解字》),此之谓也。

    对“器物”的制作,即“文器”不能乱;对“政事”的治理,即“文事”不能乱;对“人性”的教化,即“文人”不能乱;对“万物”的利用,即“文物”不能乱。一句话,由文器、文事、文人、文物的“诸文”所构成的文明和人文活动都是要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做的呢!

    物相杂而成文,物不乱而成文,这都是“贲”之修饰而欲实现和达到的目标,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中,让“物事人”归止于美丽和良善才是其最终的目的和境界啊!这一本旨要归我们同样可以从“文”的内涵和“贲”卦的象征义,以及更直接的我们可以从古人对“文明”二字的诠释中而获得。

    郑玄《礼记·乐记》注说:“文,犹美也,善也”。也就是说,“文”的活动乃是一项最终指向美丽和良善的人的行为。对相杂之“物事人”的修饰也好,文饰也好,不仅要使其“不乱”,而且更重要的要使其“美善”者也。归止文明的人文活动,当要遵从“文”的“美”和“善”之义,这也是“文”要给我们呈现的第四和第五种内涵。简言之,修饰出美和善,故曰“美在其中”“善在其中”。器物要形美质善,饮食要味美存善,政事要和美仁善,人性要优美良善,万物要大美德善。中国文化对“诸文”的归止都是“尽善尽美”者也。

    于是中国文化就喜欢用“文”与“明”两个概念和“文明”概念来表示那一切“犹美也,犹善也”的“物事人”。 《尚书正义》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这是对“文”与“明”分别所作的解释。经天纬地就是刚柔交错,照临四方就是阳光普照。能规划天地称为文,光芒照耀四方称为明,其意指社会文教昌达,文德彰显而形成的王者修德,民风淳朴,风调雨顺的和谐景象。“经天纬地曰文”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而“照临四方曰明”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后将两者组合在一起,表达了伟大的规划和治理能力以及广泛的影响力和照耀四方的含义。孔颖达对《易·乾》中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注疏道:“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是“阳气”在田而非“阴气”在田,以此表示文明与阴暗相对者也。通俗地说,文明是用来表示光明美好事物的。文明针对野蛮。中国的文明一词也是直接指向美丽、光明和良善。“贲卦”下卦为“离火”,离火象征的恰是光明美丽者也。

    而由“文”之多重内涵,“文”“明”和“文明”概念意义的规定以及由“贲卦”卦象及其卦辞“文明以止,人文也”所包含的意义,实际上全都在申论着这样一些道理和精神,并且通过这些道理和精神反映和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和特征。“物相杂,故曰文”,“文,错画也,象交叉”体现的是“一而非文”的道理和精神;“五色成文而不乱”体现的是“乱而非文”的道理和精神;“文,饰也”,“贲,修饰也”体现的是“不饰非文”的道理和精神;“文,犹美也,善也”, “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离者,丽也”,“火者,光明美丽也”,体现的是“丑而非文”与“恶而非文”的道理和精神。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人是通过否定的方式来凸显“文”“文明”“人文”“文化”等这些“凡文之属”的正面意义和价值取向的。在戒慎恐惧“非文”情况出现的观念和情感中,一心向着“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的多样性,差异性的目标和境界去“以止”;一心向着“不乱”,“有文章”的符条理,合规律的目标和境界去“以止”;一心向着“修饰”“文饰”的主体性,创造性的目标和境界去“以止”;一心向着“犹美”“犹善”的美丽和光明的目标和境界去“以止”。归止这样的文明才叫人文。

    至此,人文所要实现和达到的“文明以止”的“归止”之旨已得到阐述。然而,“以止” 除了“归止”一义以外,还有“限止”一义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人文精神则显示出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徐小跃(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凯发k8官网图书馆名誉馆长,凯发k8官网哲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