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
(一)何谓人文?作为思想和精神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重要内容是她的人文精神。中国人对人文精神有其自己独特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一理解中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诸种特点。
人文这个概念最早由《周易》提出。《周易-贲卦-彖传》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刚柔交错,日月星辰运转不息,这是天道的文饰;归止和限止文明的行为,这是人道的文饰。通过观察天象及其规律,可以体察到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道文明之行,可以实现教化成就天下之人的目的。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此段论述可以发现,人文与天文形成关系,人文与文明形成关系,人文与天下形成关系。另外,这些概念都有个“文”字。天文是也,文明是也,人文是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在探讨和研究与“文”相关的所有属于文的问题时,都应遵从“文”的内涵意义来进行。“凡文之属皆从文”(许慎《说文解字》),此之谓也。所以在正面阐述“文明”“人文”思想之前,必须对“文”这个概念进行辨析。
《周易-系辞》给“文”下了一个定义:“物相杂,故曰文”。也就是说,物物相“杂糅”“交融”“会通”就叫做“文”。刚柔交错而形成天文,进而天文与人文,天道与人道亦可以交错会通。人们可以向天道学习,效法天道而去端正人道。可见,《周易》遵从“文”的意思而将“天文”与“人文”进行了相“杂”,从而也就形成了人道法天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论。由此充分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文”的特殊进入以及所具有的特殊的价值规范和思维方式。“物相杂”“天道与人道相杂”,指向的都是“物的世界”“事的世界”,也即“经验的世界”。也就是说,中国人进行的“文”的活动都与“超验世界”“先验世界”无涉,由此与西方文化形成根本区别。天人合一思想又是这一非超验式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换句话说,天文与人文的贯通,天道与人道的贯通之“天人合一”思想具体体现了“物相杂”的直观性和经验性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呢。这一天文与人文的紧密关系的存在,从而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所理解的“人文”概念是有其独特的道理和精神的。
在实现了天文与人文贯通以后,中国古人围绕如何对待“文明”的态度和方式来给“人文”下定义了。大家知道,古代汉语给一个概念下定义的表达形式是“??者,??也”,“??也”。古代汉语表达判断句是没有现代汉语的系词“是”的。所以,“文明以止,人文也”是一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止于文明是人文。也就是说,人文是一种对文明所采取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用文明来让人知道归止的方向和限止的界限。要之,“文明以止,人文也”的意思就是以“文”来“明”(光明、显明)人的本质,人的作用,人的价值,人的精神,如此也就叫做人文。
那么人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文”的子项来光明、彰显人的文化属性及其功能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应该知道“文明”所包含的内容。一般而言,文明的下位概念会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范畴。用中国传统文化术语来说,文明的下位概念一是指“道”,一是指“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语),此之谓也。人类用各种“文”的内容和形式来“显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换句话说,人类创造出不同的“文化”形式,以显明、彰明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具体包括人制造、使用,携带工具以及产品之“文器”;人创建、制订的礼乐制度,礼乐教化之“文事”;人光明人的心性与变化人的气质之“文人”;人参赞天地化育,参与人化自然之“文物”。在此我将文明的内容概括为人所进行的“文器”“文事”“文人”“文物”之“诸文”的活动。
“诸文”同样是遵从“文”的内涵意义来进行。如果说“物相杂,故曰文”是文的第一个含义的话,那么文的第二含义就是“修饰”“装饰”了。“文,饰也”(孔颖达《礼记-玉藻》疏),此之谓也。人正是通过对“器”“事”“人”“物”的文饰而使它们“光明”也。而能够“以止”这些“文明”的就是“人文”。人文是一项装饰文明的人类最伟大的工程和活动。人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其异于禽兽的地方。换句话说,人正是在“文明以止”的过程中展现出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制造工具,创建礼乐,光明心性,人化自然这些“文明”活动无一不是在显示人是“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语)的存在!
人和社会应停在哪里?止在何处?这是“文”将要表达的第三个含义,从而也是“止以文明”之“人文”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呢!
徐小跃(江苏省文史馆员,凯发k8官网图书馆名誉馆长,凯发k8官网哲学学院教授)